欢快游戏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游戏攻略 >

「灰烬战线」AEC GC MK.I自行反坦克炮与英国自行火炮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8 00:24:36    


AEC Mk I型火炮运载车(Gun Carrier),别称“执事”(教堂执事,而非日语里的执事(管家))。这款独特的车辆是英军于西部沙漠战役(即北非战场)改造的一种搭载反坦克炮的装甲汽车,是英军诸多将6磅反坦克炮改装上车计划中一种较为成功的尝试,该车仅在北非战场短暂使用。

二战中英军的车载自行反坦克炮显得十分尴尬,在战争前期几乎毫无存在感,而在战争中期大量涌入的美制M10GMC(即“狼獾”)坦克歼击车又大量填充了这一位置,这也让战争早期英国人发展的几款轮式底盘的自行反坦克炮显得默默无闻。

中道崩殂的先行者

英国的早期先驱者要追溯到战前。

威廉·阿尔伯特·墨利,1914年加入英国陆军皇家炮兵军团,在第二年被委任为军官。他很幸运的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枪林弹雨中活了下来,并获得了军事十字勋章(MC,英军一种较为普遍的中级勋章)。在间战期间他没有离开军队,但此时军官晋升速度极为缓慢,在二战爆发时他的军衔仅为少校。他在二战期间继续服役,但因为年龄和军衔原因未前往一线作战,最终在1946年以中校军衔退役。他32年贫乏的军事生涯与上百普普通通的军官差不多,但有那么一点不太一样的地方。

英印军所使用的3.7英寸山炮,这种武器曾在间战期被英军作为反坦克炮使用

1923年,此时仍然是中尉的墨利将他对反坦克战的思考投稿给了《皇家炮兵》杂志,他在文中强烈批判了此时英军使用的主要反坦克武器:3.7英寸山炮(没错,这东西作为反坦克武器使用)。他认为3.7英寸山炮缺乏作为反坦克武器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应该采用6磅加农炮替代笨重的3.7英寸山炮作为反坦克武器,在文中他阐述了这样做的结果:“将一门具备全向射击能力的6磅炮安置在坦克底盘的中间位置。因为(1)6磅炮的后座距离较短,因此,固定基座的底板必须相当厚,以承受火炮发射的冲击。(2)由于火炮置于车体的中心位置并具备全向射击能力,火炮可以迅速转换射击目标,远比3.7英寸山炮更快。(3)采用6磅加农炮而不是更大口径的榴弹炮是因为前者可以实现更高的炮口初速,较高的炮口·初速可实现更高的穿透,弥补弹重带来的穿透不足。(4)将火炮置于坦克底盘之上可强化其机动性。(5)将火炮置于坦克底盘之上还可同时随车携带大量弹药,这样3.7英寸山炮需要额外弹药车的缺陷就不存在了。而为了防护流弹及弹片伤害,墨利认为可以给火炮加上一圈0.25到0.5英寸厚的钢制防盾,防盾与炮架固定在一起,随炮转动。

虽然墨利的思维极为前卫,他的大部分思想都与二战时期美英军发展的炮塔坦克歼击车的设计十分吻合,但因为种种原因,在二战爆发时英军并没有装备任何自行火炮,无论自行反坦克炮亦或者是自行火炮。虽然英军已经基本用新式摩托化运载替代了旧的骡马化运输队,但这实际上是以间战期设想中的各种自行火炮的胎死腹中为代价的。

“真香”的英国远征军炮兵部队

皇家炮兵内部对于机械化的反对意见并不是简简单单的保守主义思想作祟,也不是因为炮兵对于驮马之类“长毛的老朋友”的传统感情的产物。炮兵基本上是实用主义者,对未经现实考验的新技术抱有疑问。另外,虽然马与牵引车的争端终究阻挡不了自行火炮进入英国炮兵的趋势,但皇家炮兵与皇家坦克军团的高层之间关系十分糟糕,兵种之争导致了英国自行火炮的难产。才华横溢且飞扬跋扈的皇家坦克军团军官珀西·C.S·霍巴特上校,也就是后来79装甲师“霍巴特马戏团”的指挥官非常讨厌炮兵军官。他火上浇油的宣称自行火炮是“皇家坦克炮兵”,彻底激怒了伍尔维奇(皇家炮兵学校)的头头脑脑,这样听起来就好像皇家坦克军团企图自己开发自行火炮,装备部队彻底甩开炮兵和火炮的地位。珀西·霍巴特的言论只不过是英国兵种争端和团部落性(tribalism)的冰山一角,这浪费了近十年时间在无谓的内斗上,而这十年本可取得更好的开发成果。当然更加不可忽视的是,在间战期陆军得到的预算与海空军相比少得可怜,一战结束时那只庞大的英国陆军几乎蜕变成了一只殖民地治安军和本土民兵部队。

再造轮子,重新上路

在1940年6月初的敦刻尔克大撤退中,英国远征军丢弃了超过509门2磅反坦克炮,尚需补充,另外QF2磅炮同样是同时期最具代表性的英国坦克炮。虽然更强力的6磅坦克/反坦克两用炮也在快速开发,但此时英国火炮工厂正在为本土防御制造大量五花八门的小型火炮,尤其是2磅炮,虽然这是不时之需,但在接下来的生产中造成了不良后果。

2磅反坦克炮结构复杂,采用了类似高炮的全向式炮架更使得其行走机构复杂易碎

在北非战场上,驻埃及英军此时面对的主要是从利比亚入侵的意大利殖民军。2磅反坦克炮的炮手们拖拽着小小的火炮到处奔驰,在持续的战斗中,反坦克炮的零部件状况变得越来越差,急需一种办法来降低持续战斗造成的火炮损耗,保持火炮的机动性。

解决方法便是所谓的Portee,这种可称得上现代载炮皮卡鼻祖的车辆是“执事”的原型,由一个罗德西亚军官吉尔森中尉发明。他将火炮固定在一辆缩短了货斗的卡车上,卡车通常是雪佛兰轻卡(一般是加拿大生产的右舵CMP轻卡中的一类),这个办法据说是因为中尉将反坦克炮架在货斗上运到现场,未卸载便投入战斗的结果。第一次未卸载便投入战斗是因为时间来不及,而第二次便是有意为之了,安装在货斗上的反坦克炮具备了良好的射界和机动性,弹药则可直接堆积在驾驶室的后面。2磅Portee是第一种参加实战的英国自行反坦克炮,在抵挡意军的进攻中表现出色,伴随着英军反攻到利比亚的昔兰尼加。

或许根本没有人想过,这个简陋的东西居然是英军第一款自行反坦克炮乃至自行火炮

由于在西迪·巴拉尼遭英军痛击,意军只能仓皇逃回巴迪亚和托布鲁克,但这两地缺乏补给同时也很快被英军攻占。意军只能继续沿着利比亚海岸向西穿过班加西逃往的黎波里。这场战役的最后一战在1941年2月初于利比亚贝达富姆打响,而Portee在这场战斗中的表现几乎与此时美国陆军对于坦克歼击车的战术定位完全一致。

英国人想拦截这批逃窜的意军,第13军司令理查德·奥康纳中将强令第7装甲师·(鼎鼎大名的沙漠之鼠)穿越安卡达山脉切断意军沿海岸撤退的退路。该师的先头部队便是英军中少有的合成化部队“坎伯部队”,由阿尔伯特亲王属11骠骑兵团团长约翰·坎伯中校指挥,包括第11骠骑兵团装甲车部队、来复枪旅第2营的步兵、皇家骑炮兵3团C连的25磅野战炮以及9辆来自皇家骑炮兵106团的37毫米Portee(装备的是37毫米博福斯反坦克炮,而非常见的40毫米2磅炮)组成的反坦克炮连。该部作为先锋中的先锋必须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穿越山区,挡住撤退之敌。

皇家骑炮兵106团的主要人员来自于兰开夏义勇骑兵团,一个由各种半脱产士兵组成的本土军步兵团。他们挣扎着让Portee开下路面倒进路边的沙地里,布置发射阵地。在贝达富姆,意军先头部队与英军先头部队发生交火,垂死挣扎的意军还派出了M13/40轻型坦克企图突破英军防线,但此时第7装甲师的大部队也一个接一个的翻越山区赶到现场,虽然主力部队坦克的油箱空空如也,但这丝毫阻挡不了第7装甲师的作战热情。一天一夜,意军都未能突破第7装甲师的阻击线,在2月7日晨,他们做了最后一次突破尝试。意军垂死挣扎的压力主要落在了106骑炮团的9辆Portee身上,这些自行反坦克炮遭到意军火炮的猛烈射击,伴以M13/40坦克的前进。战斗接近白热化,但意大利人已是强弩之末,一辆Portee甚至等待意军坦克慌不择路的驶过其前方后对其后部开火。当然,在激烈的战斗中这些脆弱的小车一辆接一辆的损毁,在战斗结束前只剩下连长指挥的1辆Portee还可开动,由连长、他的厨子和另一个组员开动,该车开往战场侧翼,使用博福斯反坦克炮击毁了最后一辆意大利坦克,结束了战斗。

意大利人现在无牌可打,只能宣布投降。25000名意大利士兵放下武器,向数量仅为其三分之一的英军投降,而超过200门各种火炮和100辆坦克在战斗中损毁或向英军投降。106骑炮兵团完整的践行了由美军反坦克炮部队所提出的“搜索,实施攻击和摧毁”三信条,据说其一共在战斗中击毁了27辆坦克,获得2枚作战十字勋章,1枚杰出服役勋章和3枚作战勋章。遗憾的是,该部在后续希腊和克里特岛战役中损失殆尽,被撤销了编制。

装备2磅炮的Portee由皇家骑炮兵3团J连则于西迪·雷泽格战斗中使用,该部在“十字军行动”中的表现基本上可以说是最早期英军自行火炮部队的一个缩影。“十字军行动”是为了解除托布鲁克之围而发动的一次反攻行动。由J.C·坎贝尔准将指挥的第7装甲师支援群夺去了西迪·雷泽格附近的悬崖,德军认识到此处制高点的重要性,并发动了攻击。

1941年11月21日晨,第7装甲师支援群部署于悬崖底部附近,并完全控制了西迪·雷泽格机场。皇家骑炮兵第4团居于左翼,皇家炮兵第60野战炮团居中,这两个炮兵团均装备QF25磅野战炮,右翼的则是配备了2磅Portee的皇家骑炮兵第3团J连,由伯纳德·平尼少校指挥。11时30分,在“斯图卡”俯冲轰炸机狂轰滥炸和重炮火力覆盖过后,德军21装甲师开始对支援群发动攻击,英军将25磅野战炮放平进行平射,先使用了高爆弹后换成了穿甲弹(25磅炮有穿甲弹)。野战炮群平射的效果远超德军所想,25磅炮的高爆弹都能很轻松的把未敷设附加装甲的早期四号坦克炮塔炸飞出去,在距离英军阵地2000码的时候德军已损失6辆坦克。在此距离上德军坦克停下并开始与英军对射,德军身管火炮及迫击炮也开始射击,火力密度之大,一位来复枪旅第2营军官说“在战壕边观察是自杀行为”。在此期间,战场上的枪炮声越发逼近J连的4辆Portee,这4辆Portee直面逼近的敌军,并等待其进入射程。很快,他们被德国人发现了,德军所有的火力都向其砸去,A排开始还击。据旁观者说,该排临危不惧,在炮火中镇定自若的开火,排长沃德·冈恩在其中逡巡,不断下达指示。

2辆Portee很快被敌方火力摧毁,另外两辆则持续射击并成功地吸引了德国人的注意力。另外2辆Portee持续猛烈地开火让德国人十分恼怒,第3辆也紧接着被击毁了,该排最后一辆Portee在冈恩的指挥下战至最后一刻,直至只剩下1人幸存后方才脱离战斗。连长平尼少校截下了最后一辆后撤的Portee,命令冈恩排长停止撤退,随后冈恩爬上车清理尸体,亲自操纵火炮。在随后的战斗中他也被弹片击中头部不幸牺牲,平尼少校推开炮手尸体亲自操炮对德军开火。敌军的损失无法计算,但当这辆自行反坦克炮近乎损毁并撤出战斗时附近起码有2辆敌军坦克在燃烧。平尼迅速赶往正在接敌的C排,此时C排4辆中的2辆Portee已损毁,但另外两辆则边打边撤往60野战炮团的侧翼方向,集中火力攻击其他绕开的德国坦克。当领头的德国坦克被击毁后,其余坦克选择了撤退。

战斗结束后,平尼和冈恩被推荐授予英国军人的最高荣誉维多利亚十字勋章,但仅战场牺牲的冈恩被追授了这一荣誉。在战斗结束后第二天,平尼不幸被流弹杀死,而为了表彰该连在西迪·雷泽格战斗中的英勇表现,损失过半的J连被授予了皇家骑炮兵“西迪·雷泽格”J连的荣誉称号,在整个二战中这种荣誉称号仅授予了5次。

短暂闪烁的沙漠之星

在1940年前,英军没有军属反坦克团。法国战役的教训促使英军设立了军属反坦克团,并由军长直接指挥,其中至少一个连应由自行反坦克炮组成。到1941年9月,行事像树懒那样缓慢的英国陆军总参谋部终于开始逐渐对自行反坦克炮这个新事物感兴趣(考虑到战况,这速度很慢了),尽管通过在北非积极使用的Portee,英国人获得了大量运用经验,但仍然有一系列问题需要解决。在英国人的想象中,自行反坦克炮仍然是一种防御性武器,而这与美军对坦克歼击车在攻势作战中的使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英国人承认,自行反坦克炮各方面都比牵引式反坦克炮更易于机动,适合于机动作战。自行反坦克炮还具备更好的越野性能,其本身也是一种良好的打了就跑的武器。英国人开始策划将2磅反坦克炮安装到卡登·洛依德牵引车(一种全履带式牵引车)上,以此可实现225度的水平射界。由于洛依德牵引车本身易于生产且数量较多,英国人计划将师属反坦克团的四分之一和师侦查团反坦克排换装这种自行反坦克炮。当然不幸的是因为种种原因,基于洛依德牵引车的自行反坦克炮仅生产了少数几辆,另外澳军也据此制造了自己的洛依德自行反坦克炮。

澳军使用与洛依德牵引车同源的“通用载具”(即布伦车)改造的2磅自行反坦克炮,在新几内亚参与了实战

到1942年中,在漫长的等待后6磅反坦克炮终于震撼登场,并开始大量投入作战。一部分6磅炮代替了Portee中2磅炮的地位,但与2磅炮不同,6磅大得多,其炮架也不太适合架在卡车上机动作战,大部分情况下都只能在战斗前卸下使用。结果,Portee逐渐被一种装甲化的新式轮式反坦克炮所代替,也就是本文的主角AEC GC MKI“执事”了,这一名称继承了英军自行火炮惯用的教会名称命名的惯例。

“执事”所采用的AEC“斗牛士”卡车底盘是由联合设备公司(Associated Equipment Company)为英军及英联邦部队设计的一款4*4(4轮驱动)重卡,公司内部编号为O853,在此之前AEC已经设计了一款4*2的卡车,也称之为斗牛士(AEC公司所有设计的卡车均以M字母开头),该车重7.75英吨,长20英尺10英寸,宽7英尺10英寸,高9英尺7英寸,使用一台功率95马力的7.6升柴油机,最大速度30英里每小时。“斗牛士”重卡拥有英国战时卡车的典型特征,也就是丑陋的平头驾驶室(为了降低长度方便海运),车顶呈缓弧形,货斗较为平坦,并由帆布或油布覆盖。由于“斗牛士”是作为一款重型火炮牵引车而不是通用卡车设计的,它的货盘边缘不可放下,但该车每侧都有一个较小的侧门让炮组人员出入,并还有2排横向布置,供人坐卧的长椅。驾驶室框架为木质,并由钢材包裹。和所有的火炮牵引车一样,该车还配备了绞盘。除了“执事”外,O853型还同样是“多尔切斯特”(名称取自伦敦的一家豪华酒店)装甲指挥车的底盘,三辆“多尔切斯特”装甲指挥车在北非战役中被德国非洲军团缴获,隆美尔很喜欢这种设备完备空间很大又很宽敞的指挥车,直接将其中两辆作为指挥部的专用车使用。AEC公司还在4*4“斗牛士”的基础上设计了更大的6*6“马歇尔”(编号O854)卡车,这种卡车也被用惯了O853的前线官兵们叫做“斗牛士”,O854还衍生出了O857装甲指挥车。

AEC“斗牛士”这种憨憨的平头卡车由于用途广泛深受英军官兵的喜爱

在战时英国一共生产了超过9000辆“斗牛士”,其中一部分被移交给了皇家空军。对于英国陆军来说,“斗牛士”的用途介于小型的“野战炮牵引车”(例如CMP野战炮牵引型或莫里斯C8)和较大的斯卡梅尔“先锋”牵引车之间,前者负责牵引像25磅野战炮或17磅反坦克炮之类的“小炮”(相对来说的),后者则用于牵引更大的7.2英寸和8英寸榴弹炮,而“斗牛士”则通常用于牵引5.5英寸中型加农炮及3.7英寸重型高炮。“斗牛士”作为一种多用途车辆被用于多种用途,例如空军加油车,空军“斗牛士”加油车配备了加油泵和其他设备,可运载超过2500加仑的航空汽油,还可将沉重的肖特“桑德兰”水上飞机拖上岸。

“执事”所配备的QF6磅7英担反坦克炮,或者简称为6磅炮是二战中期英军所使用的标准反坦克炮,在1942年5月于北非投入使用并迅速替代了老旧的2磅炮。美军也有采用6磅炮的授权生产版本,定型为57毫米M1反坦克炮。

英军早期使用的2磅炮威力不足的问题早在其刚开始服役时便体现出来,英军在1938年开始发展更大口径的替代武器。伍尔维奇兵工厂(英国历史最悠久的兵工厂之一)受命对其进行研究,并很快选定了57毫米作为新型反坦克炮的口径。皇家海军在19世纪末采用过相同口径的反鱼雷艇速射炮,因此设备及模具都十分完备。6磅炮本身于1940年完成设计,但炮架一直到1941年才设计完成。由于敦刻尔克的损失及对德国登陆的恐惧,英国本土的兵工厂一直在继续生产2磅炮,对于他们而言,为了转产100门6磅炮需要取消600门2磅炮的生产实在是无法接受,于是6磅炮的生产被推迟至1941年11月,服役也顺延到了1942年5月。与2磅炮创新的全向式炮架不同,6磅炮采用了传统的双轮双助锄炮架上。由于镗床不足,第一种量产型6磅炮Mk.II型采用了较短的43倍径身管,坦克所使用的MK.III型也是如此。直到美国机床的增援抵达,随后的MK.IV及MK.V型才采用Mk.I型所原定采用的50倍径身管,并参考德制Pak38配备了炮口制退器。美制的M1反坦克炮采用了50倍径身管,但未安装制退器。

6磅炮基本上替代了2磅炮在英国坦克上的使用,但因为尺寸原因,一些炮塔座圈较小的坦克例如瓦伦丁MK.IX和十字军MK.III都需要减少一名乘员,炮塔座圈较大的丘吉尔MK.III和MK.IV以及克伦威尔/骑兵/半人马座坦克(这三款巡洋坦克是一个妈生的,由于三家公司的矛盾才分家的)则无此顾虑。另外6磅炮还安装于AEC MkII型装甲车上。同期英军还开发了类似口径但性能有所提高的反坦克炮,但均失败并取消了开发。在6磅炮以后,英国人还开发了更大更重也更强的76毫米17磅反坦克炮,该炮于1943年2月投入使用。而作为一种体型更小、机动性更强的火炮,6磅炮的用途更广,并没有被17磅炮替代,反而持续服役到了50年代。

执事基本上继承了Portee的设计,不过不同的是,在“执事”上原本Portee上裸奔的反坦克炮被固定在经过改装的装甲化AEC“斗牛士”重型卡车后部半敞开的装甲炮塔上,炮手及装填手在炮塔内操纵火炮,木质外覆钢材的驾驶室外框架则由一种箱形全金属装甲结构替代,装甲防护完全包括了驾驶室和发动机位置,厚度从6到20毫米不等。虽然由于固定安放和炮塔体积的影响,火炮左右射界较为狭窄,仅为15度,但由于火炮完全固定于车身,因此可以通过车辆自身的转向让火炮对准目标,火炮备弹为24发。“执事”的配备通常为每反坦克团1个连的规模(大约是团的三分之一数量的反坦克炮),这在后来变成了英国装甲师反坦克炮团的固定配置(3个牵引炮连+1个自行反坦克炮连),从1942年12月至1943年初的总产量为175辆。“执事”通常的任务是作为机动反坦克预备队使用,其所使用的是早期型号的43倍径6磅MK.II或50倍径MK.I,在使用普通穿甲弹时在1000米距离上可取得60毫米的穿透力。

战争后期典型的装甲师属反坦克炮团(例子是禁卫装甲师),已经实现了一半自行化,但中期这个比例不到三分之一

不幸的是,“执事”登场时北非战役已接近尾声,它的的服役生涯十分短暂,没有像Portee一样实现战斗中力挽狂澜的作用。该车装备的数量很少,仅在突尼斯战役的短短数月中使用,为数不多的几次战斗均发生于突尼斯,装备该车的皇家炮兵76反坦克团在哈迈的战斗中击毁了一些德军的三号坦克。5月,德意军于邦角投降,北非战役结束。在北非战斗结束后,英军对改造的“执事”轮式自行反坦克炮在欧洲的使用充满顾虑,德军坦克越来越强的防护,尤其是虎式坦克的出现使得使用6磅炮的“执事”显得十分可笑,加之美援M10“狼獾”坦克歼击车的大量入役使得“执事”变得尴尬了起来。最终,“执事”在西西里登陆前夕被M10或17磅牵引式反坦克炮所替代,少量车辆拆除了火炮被作为装甲弹药运输车使用,另一些则卖给了土耳其,这款轮式自行反坦克的发展和短暂服役史就像流星那样划过北非的天空,并在撒哈拉沙漠中消逝,留给人的只有想象。(END)

相关文章